当前位置:黑龙江消费网 - 食品健康 - “养生酒”变“夺命汤” 随性自泡药酒可能很危险

“养生酒”变“夺命汤” 随性自泡药酒可能很危险

作者:孟刚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更新时间:2025-11-06 12:57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孟刚)近年来,追求“纯天然”“古法酿造”“养生方”的风气让自酿酒、自泡药酒成为许多家庭和亲友聚会中的一抹独特风景。然而,在这份看似天然、养生的情怀背后,却暗藏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风险,稍有不慎,这杯“惬意”就可能变成危害健康的“隐形杀手”。

自酿酒中毒事件不少

不久前,北京一位老人饮用泡有曼陀罗种子的药酒后,半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经120紧急送医抢救才得以脱险。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因自泡药酒导致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并不鲜见。

据媒体报道,江苏淮安60岁的老杜听信偏方,将曼陀罗花浸泡于白酒中。饮用三两后,他出现手舞足蹈、胡言乱语等幻觉,并伴随瞳孔放大、心律失常,被送入急诊重症监护室。医生在其尿液中检出曼陀罗所含的阿托品成分。

2024年,广州的叶先生在聚餐后突发恶心呕吐、晕厥,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一度心跳骤停。经全力抢救才挽回生命。事后查明,罪魁祸首是饮用了朋友珍藏的成分不明的养生药酒。

同年,上海58岁的李先生在与亲友聚餐时,喝下一杯含有川乌、草乌的自制药酒,随即出现胸闷、心悸、口唇麻木、抽搐等一系列严重反应。医护团队确诊其为急性乌头碱中毒,所幸抢救及时才转危为安。

有关部门曾多次发布提示,明确指出自泡药酒中毒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

自酿酒的毒从何而来

药酒,顾名思义就是用中药饮片等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纯粮白酒酿造而成的,也有部分药酒是由黄酒、乙醇以及葡萄酒等制作而成。

自泡药酒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对原料、工艺和知识有极高要求。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副教授张聪介绍说,中药材种类繁多,很多形态相似,非专业人士往往难以辨别。以乌头类植物为例,我国一些省份民间认为该类植物有祛风寒、进补的作用,多在冬季自行炖煮或泡酒食用。由于该类药材毒性极强,国务院制定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将其列入管理,一般要在炮制后方可作为药物使用,且购买和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禁止应用在餐饮服务、集体食堂或家庭烹饪中。

此外,不少人盲目相信偏方,但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从未经过科学验证。不同的药材有其复杂的配伍禁忌,随意混合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生成新的毒素。

针对自酿酒,市场监管部门发布提示称,自酿酒在酿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甲醇和杂醇油。工业化生产有严格的工艺去除这些有害物质,自酿酒则无法有效控制。过量摄入甲醇会损伤视神经,导致失明甚至死亡;杂醇油则会引起头痛、恶心,并长期损害肝脏。此外,酒精是有机溶剂,若使用非食品级塑料瓶盛装,塑化剂等有害物质会溶出;若容器消毒不彻底,还可能导致杂菌污染、霉菌滋生。

自泡药酒要科学谨慎

11月5日,记者在网络平台搜索,看到一些商家在售卖自制的药酒,这些产品多主打“壮阳”功效,部分产品从图片看无标签标识。

针对自泡药酒,北京协和医院主任药师张继春认为,药酒是药,不是酒。她强调,药酒是含有药物成分的制剂,属于“药”的范畴,必须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很多人以为泡药酒简单,抓把药材往里一扔就行。实际上,中药材的配伍非常复杂,“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必须遵守,否则不仅无效,还可能产生剧毒。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多次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大众自行泡制药酒要科学谨慎,不饮用不明中药材泡制的酒,谨防食物中毒。不购买、不饮用无标签标识、浸泡药材成分不清不明的泡制酒;食品经营单位必须严格守法,不得非法经营用中药材泡制的酒。

张聪提醒说,自泡药酒要区别外用和内服,能外用的不一定能内服,尤其是含有有毒药物的外用药酒,通常都是禁止内服的。无论内服还是外用,药酒配方均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符合适应证,注意禁忌人群和禁忌病证。药酒,重点在药,相当于在应用药物,因此需要注意剂量、频次、疗程、使用注意等,这些均应当遵医嘱。不能听信民间传闻的养生保健药物,尤其是已知有毒性的药物,不应擅自应用。饮酒伤肝,能有其他剂型代替酒剂,就不应用酒剂。

市场监管还提醒,进食药膳或药酒后一旦出现恶心、眩晕、胸闷、肢体麻木、全身乏力等中毒症状,应立即采取催吐等措施,并尽快就医。


分享:
(新闻录入:蒙奇奇 责任编辑:刘思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