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黑龙江消费网 - 运动健身 - 花几千元买健身课 教你的却是“4周速成教练”

花几千元买健身课 教你的却是“4周速成教练”

作者:王小月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网

更新时间:2025-10-31 10:10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王小月)近年来,全民健身的热潮带动健身行业的兴盛,社会对健身教练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缺乏专业背景与经验的从业者,通过短期培训取得证书就能进入机构从教。但行业准入门槛低、证书含金量存疑等问题,也将消费者推向健康风险的边缘。

速成的“官方认证”

当前,健身教练资质证书种类繁多,既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CBBA(中国健美协会)证书,也有ACE(美国运动委员会)、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等国际证书,还有连锁健身培训机构提供的认证课程。这些证书的通过难度并不相同,对不熟悉行业内情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光是区分其“含金量”就已经难度重重。

10月27日,记者致电中国健美协会咨询CBBA证书报名方式。工作人员表示,CBBA证书需要通过授权的培训机构报名参加考试,个人无法自行报名,建议记者在官网的机构处报名。“我们只针对培训机构,是监督、审核、发证单位。”工作人员说。

工作人员表示,初级通过线上考核可以完成,高级以上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中国健美协会的培训是单项培训,但培训机构的培训可能是综合性的,也有其他体系的种类,但瑜伽、普拉提等项目都与我们无关,报名时要注意甄别”。

针对CBBA证书考试,一家培训机构的销售人员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CBBA证书考试都是题库抽的原题,没有超纲,只有单选、多选、判断3种题型,不会的时候可切屏在网上搜索答案,线上考试不开摄像头,没有监考。

销售人员还建议记者,“所有级别都是线上(考),要是预算资金足够,也打算在健身行业深耕,你就直接考个高级,一步到位,以后也不用再升级了。如果先考初级,后期想升级的话,需要再付高级的全部费用,那样不划算”。

在二手平台、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商家在引流。记者随机咨询了几个商家,对方均表示,CBBA高级、国家级证书都是全程在线上考核,并承诺包过。一家名为“王老师考培中心”的商家表示,“只要不是不看题写的都能过”。“小张体育教练”表示,4周拿证,官方渠道直出。

一位私教告诉记者,比起其他需要线下培训的证书而言,CBBA证书是目前少有的可以通过线上培训与考核获得的证书。在行业内,这一证书已成为“标配”。

行业重销售轻专业

“我们这行,销售能力比专业重要。”采访中,一名在健身房任教的教练向记者坦言,“教练证只是入职条件,真正能留下来的,是那些会‘卖课’的人。”

入职近一年的教练“米饭”对此观点也表示认同,“这个行业比较考验销售能力,注重能给消费者带来情绪价值”。

这种“重销售轻专业”的培训模式,在健身行业已成潜规则。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科学健身指导需要系统学习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营养学等知识,至少需200学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多培训机构把课程压缩到几十小时,甚至用题海战术代替实操训练,导致学员对运动风险缺乏基本判断力。”

据了解,健身行业至今没有“持证才能上岗”的硬性规定。除高危项目外,普通教练只要会推销、身材尚可,哪怕无运动科学背景,靠短期“速成证”就能入职。这直接导致“水教练”泛滥,最后带来的不良后果仍需消费者买单。随着大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消费者希望通过健身获得综合性的健康提升,对教练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健康杀手”存隐患

在健身房中,可能会看到教练面对付费会员的错误动作没有及时纠正,甚至有的教练自己的动作都存在问题。有些健身教练由于在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长较短,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交钱就能过”的健身教练资格考试乱象。

在健身行业工作了5年的教练陈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的聊天记录:一名会员因深蹲动作不规范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还有人因错误的拉伸方式造成肌肉撕裂。“这些问题本可通过专业指导避免,但很多教练自己都不懂,成为会员健康的‘隐形杀手’。”陈先生说。

北京消费者马女士告诉记者,她曾花费万元购买私教课程,却在训练中伤及腰部。复盘发现,教练在指导杠铃俯身划船动作时,未纠正她的错误姿势,也未评估她的身体状况。“教练让我直接从中等重量开始练,结果动作不到位,导致腰部出现剧痛。”马女士说。

健身教练培训机构资深人士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健身教练是一个复合型职业,首先要有专业的健身技能,通过学习不断提升技能水平、拿到一系列证书,只是第一步。其次还需要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如今,大众的科学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希望通过健身收获综合性的健康提升。健身教练不仅要承担教练的角色,还要在健康管理、运动评估、运动康复、心理疏导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指导。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记者表示,当健身变成一场高风险的“信任博弈”,行业的未来令人忧虑。健身教练的职业化道路,不仅关乎个体的生计,更承载着公众对健康的期待。唯有建立科学的认证体系、严格的监管机制与透明的市场环境,才能让健身房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能量站”,而非制造隐患的“危险场”。


分享:
(新闻录入:蒙奇奇 责任编辑:刘思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