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页面
滚动推荐
中国邮政银行
盐水泡、热水澡、日光浴……这些蔬菜“排毒秘籍”你知道几个
作者:李建       文章来源:中国消费网       更新时间:2020/07/03 13:43:52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建)6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12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部分蔬菜、水果又因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上“黑榜”。如何给混到消费者菜篮子里的农残超标食品“排毒”,消费者又是否养成了通过正确“排毒”方法保护自身舌尖安全的好习惯呢?《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日前进行了调查。

  农残抽检:

  聚焦您的菜篮子

  如何把混迹在果蔬中的虫类“蛋白质”揪出去?给虫儿“喂药”是普遍做法,而农残以及农残超标问题也由此而生。

  记者梳理发现,本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涉及21大类食品1420批次样品,在检出的12批次不合格样品中,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的有5批次。其中,除两批次鱼类外,涉及蔬菜水果农残超标的主要为1批次香蕉(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六安市好又多连锁有限公司翠竹路店销售)中的腈苯唑含量、1批次豇豆(湖南华润万家生活超市有限公司星沙店销售)中的克百威含量、1批次四季豆(湖南省长沙黄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销售)中的氧乐果含量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三月清田坎,害虫死千万。”类似腈苯唑、克百威、氧乐果等,都是“清田坎”时的常用药,但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必须严控最大残留限量。

  无论哪种原因导致的农残超标,市场监管部门都是“零容忍”。

  数据显示,2019年下半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完成并公布了3673579批次食品(含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样品的监督抽检,81935批次不合格样品中(总体不合格率2.2%),有31.9%的样品就是因为农兽药残留超标而被监管部门的“火眼金睛”锁定“现形”的。

  “排毒秘籍”:

  靠谱真招儿有哪些

  品种多、数量大、餐餐有、顿顿吃……果蔬消费体量如此之大、消费频次如此之多,消费者又该如何对付那些混到菜篮子里的漏网之“鱼”呢?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陈芳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对付农药残留,人们已经摸索出一些方法,比如用碱水、盐水、醋水等冲洗浸泡,通过促进某些种类农药的水解而破坏其结构,对留在果蔬表面的农残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实验表明:

  用自来水将蔬菜浸泡10-60分钟后稍加搓洗,可除去15%-60%的农药残留;

  每500毫升清水中加入5-10毫克食用碱制成碱水,将果蔬浸泡5-15分钟,再用清水反复冲洗三次,大多有机磷类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可迅速分解;

  用淡盐水浸泡3-5分钟,能让附着在果蔬表面的农药快速溶解,但需注意盐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可能造成反效果。

  此外,用淘米水浸泡也能中和农药毒性。浙江农林大学农产品安全与风险评估实验室的一项实验表明:淘米水中的淀粉对农药有一定吸附能力,所以去除农残效果较好。

  除了这些常用的“药浴排毒”法,给蔬菜洗个“热水澡”“日光浴”等也是靠谱的方法。

  实验证明,一些耐热的蔬菜,如菜花、豆角、芹菜等,洗干净后再用开水烫1-2分钟,可以使有机磷农药等农药残留下降30%。同时,焯水还能有效去除草酸和亚硝酸盐。

  阳光的多光谱效应同样能使蔬菜中部分残留农药被分解、破坏。据测定,鲜菜、水果在阳光下照射5分钟,有机氯、有机汞农药的残留量减少达60%。

  “当然,相比各种去农残的小妙招,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源头控制农药的使用。”陈芳教授表示,我国禁用和淘汰高毒农药方面其实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果蔬等农产品的安全水平也越来越高;而消费者也要认识到“农药残留”和“农残超标”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没必要“谈农药色变”。

  街访调查:

  要安全更需好习惯

  “盐水浴”“热水澡”“日光浴”……对这些靠谱的蔬菜“排毒秘籍”,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又如何呢?《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在河北石家庄部分超市对10位消费者进行了随机街访,并请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的四位媒体同行就同样的问题分别采访了10位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

  街访主要围绕5个问题进行:您是否关注蔬菜水果的农残超标问题、您是否认为农残超标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您知道哪些去除果蔬农残的方法、从哪些渠道知道这些方法的、这些方法是否已经成为习惯?

  记者对获取到的50份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梳理,发现大约有85%的消费者十分关注农残超标问题,并认为农残超标会给身体健康埋下隐患。同时有65%的消费者认为,只要果蔬有农残,是否超标都会影响健康,这部分消费者以老年人居多。

  大约有70%的消费者对上述去除蔬菜农残的方法表示“听说过”或“很熟悉”。这其中,淘米水、碱水、盐水等方法被提及的频次相对较高,分别占被访者的60%、55%和43%。

  数据显示,50岁以下的消费者表示获悉上述信息的渠道来自于网络,而老年人则主要是从电视、报纸等渠道获得。

  有意思的是,尽管知晓率相对较高,但真正常用上述方法的人却只有39%,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如果碰巧有淘米水,就会泡一下”,而大约有53%的受访消费者表示经常这样操作“太麻烦”,只是周末或有时间的时候才可能会格外注意一些。这部分消费者,以35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表示,消费者对饮食安全的关注应该从某些细节的改变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食品安全、人人有责”,对于果蔬农残超标问题,从源头控制农药使用、市场监督抽查都是必要且有效的,但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对舌尖安全的主动选择与行动也同样重要。